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教学管理 > 专业介绍
体育学院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情况综述
日期:2023-10-17 06:51:01  浏览量:841

体育学院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情况综述

一、体育学院专业建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分析

体育学院现设有体育教育、体育表演本科和体育运营与管理专科专业,全院年招收本专科学生500人左右。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目前全国共有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院系305个,体育学院l6所。这些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但是在1998年国家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以来,学校普遍重视了办学规模的扩张,受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的影响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内涵发展。特别是专业建设没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没有及时采取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导致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就业市场等产生了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学院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建设为主线,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以综合性临沂大学的筹建为契机,从体育学院实际出发,遵循市场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摆在突出的位置。巩固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培育新专业,重点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大力发展与临沂及周边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急需应用型专业。

三、体育学院专业建设目标

以现有的体育教育、体育表演本科专业为基础,以“从学生毕业出口向回找”课程设置体系建设和“从学生入口向前找”的生源需要专业建设为发展重点,积极创造条件,使我院到2020年,逐步形成体育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专业结构布局合理、能兼顾传统专业和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专业体系,达到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专业设置要求,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总数达到5-7个左右,专科专业或方向总数5个以上,基本满足南昌市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和体育教育、竞技运动、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四、体育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措施

体育学院把实施 “一、二、三、四”。工程作为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是锁定一个建设目标目标:

即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的总目标。具体做到:专业建设要符合“为江西服务”的办学宗旨,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同时,重视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事业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体育教育发展、竞技运动发展服务,在制订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与申报新上专业时充分听取地方体育、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新上专业或方向密切结合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并达到国家规定的设学条件。

“二”是抓住两条建设主线:

一要抓住“从学生出口向回找”课程体系设置主线,确保课程设置的有用、有效、先进。以学生出口(升学、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课程要素建设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加强教学条件配置为保障,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模式符合学生学习、成才需要;使培养规格符合社会发展人才需要;使培养标准符合学生高质量就业和考研需要;使培养措施符合学生创新、发展需要。

二要抓住“从学生入口向前找”专业或方向设置主线,确保专业设置的有用、有效、先进。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专业必须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使专业或方向设置密切结合大批优秀生源求学的需要,并始终保持引领作用。

“三”是坚持三项建设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新兴专业建设与传统专业改造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复合型体育人才、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通过申报增设新专业,或在已有专业下设“方向”。除原体育教育专业和体育表演专业、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多方向、多能力、多学位选修;设置开办体育理论研究、学科交叉、渗透学习等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实施订单培养等方式培养理论型、研究型、实用型、创新型体育人才。扩大学生的考研、就业空间。对已有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向逐步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经纪人、体育指导员、体育计划管理、体育行政、体育经营、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体育新闻、运动医学、体育养生保健等专业方向过度。为了使“体育理论研究”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起点,同时拓展体育生源,争取这两个专业可以在普通高考中录取,适当参考其档案上的体育达标成绩和身高等因素;体育表演专业可以纳入舞蹈专业招生,适当降低文化考试成绩,保证生源的专业高水平;学生入校前就与用人单位或个人签订培养协议,根据用人单位或个人人才需求标准设置课程与培养模式。在开办新专业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及学生求学需求,充分汲取国际化办学理念,按照国际大学通行的惯例并结合当地实际,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老专业,形成一批我院所独有的、建设水平在全国领先的品牌专业。主要通过积极开辟新的专业方向,对一些基础性强、出口方向不明确或学生多,社会需求量小的传统专业,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及学生求学需求,开辟不同的培养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将老专业改造为新兴专业: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报考率低的传统专业逐渐改造为社会需求量大、学生出口好的新专业等措施实现:

     二是坚持课程体系设置与单门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进行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造,传统专业的改造要紧紧围绕课程设置来进行,这是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的基础。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淘汰落后课程,在充分吸取国际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师个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内容先进、学术含量高、社会适应性强的新课程;根据学生的出口需要,推出有用、有效对学生升学、就业、出国有直接帮助的各类课程。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改进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不断进行清理与重建,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不断补充、增加新知识、新内容。

三是坚持突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围绕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确定1—2个专业或方向,进行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重点建设。在人财物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加大投入力度,用3—5年的时间,突显出专业优势特色。

“四”是建立四项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的管理管理。根据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严格专业论证程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对专业的检查和评估力度,及时发现、培育并扶持新的专业增长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及时了解人才市场情况,及早着手,认真筹备,为新上专业或方向做好准备。要积极筹备申报新专业或新方向,用各种方式支持新专业的建设,完备档案建设与管理,使我院的专业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道路。用现代的知识、技术与理论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增设专业方向,使这些专业的辐射面更广,方向更宽。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新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因此都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专业要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新专业要加大人才引进、培养的力度。同时,加大外聘课程的引进力度。

三是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根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一个专业的纲领性文件,既要相对稳定,又要不断调整,要不断应对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挑战,紧跟时代步伐,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培养计划在符合国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我院的特色,并聘请国内著名大学的一流专家进行审核。

四是以大学新课程建设工程为契机,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根据“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含择业、创业、升学、留学等)需要为基本依据,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吸纳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科学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按要素进行单门课程建设。

1、做好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大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实践、实习、升学、就业、留学教育等)三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内容和方法,对现有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清理与重构,建成具有鲜明区域大学特色的大学新课程体系。

2、做好单门课程建设。积极筹措办学经费,集中人、财、物的投入,紧紧围绕课程要素进行系统配置,使课程建设成为全院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使每门课程的每个要素都达到合格及以上要求,实现课程要素设计、要素配置、要素测量与评估的标准化建设。在全面合格的基础上,形成合格、特色、精品三级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