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南昌理工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教材体系改编。共有实验十八次,供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使用,每次实验2学时,有“*”的供教师参考使用。本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内容、目的、要求、教具、步骤与方法、小结、思考题七个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识记能力与归纳能力。本实验指导吴纪饶主编,郝建平、饶国栋、尹志红参加编写。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组织切片观察
【实验内容】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2.掌握显微镜的一般使用方法;
3.观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部分切片。
【实验目的】
1了解、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一般使用方法,观察组织切片。
2.掌握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结构及特点;掌握骨骼肌肌原纤维和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实验器材】
单目显微镜,四种类型的组织切片。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单目显微镜的一般构造
单目显微镜由镜筒、旋转盘、载物台、反光镜、目镜、物镜、镜臂、粗调节器、细调节器、镜座。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对光和装片
转动旋转盘,使低倍镜置于镜筒直下方;放大光圈;适当下降集光器;两眼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转动反光镜,使镜内视野完全转亮为止。对好光后,用粗调节器升高镜筒将切片平置于镜台上;移动切片需要观察的部分移至圆孔中央。
(2)低倍镜观察
从镜臂侧面密切注视并向前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慢慢下降至距离载玻片约3mm时为止。然后左眼注视目 镜,向后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缓慢上升至看到物象为止。再转动细调节器将物象调节至最清晰时为止。
(3)高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下找好需观察的结构并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转动细调节器调节焦距即可得到清晰的物象。
(4)观察组织切片
按照上述方法逐一观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切片。
【实验小结】
实验二 上肢骨及其骨连结
【实验内容】
观察上肢诸骨的位置、形态、表面的主要骨性标志。观察肩关节、肘关节和桡腕(腕)关节的结构及其运动。
【实验目的】
1.指出、辨认上肢诸骨的位置、形态。
2.辨认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3.活体上触摸到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4.指出肩关节、肘关节和桡腕关节的关节面、主要辅助结构,并能较熟练演示各关节的运动。
5.试用胶布或纸条代替各关节的韧带,并按每条韧带的起止点粘贴到标本或模型上。
【实验要求】
1.做好上肢骨内容的复习。
2.要以学生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
3.观察标本应与活体标志相结合。
4.复习上肢骨连结教学重点内容。
5.教师指出重点观察的内容,示范,并引导学生观察标本或模型。
6.关节的运动与常见的体育动作相结合理解。
【实验教具】
1.人体全身骨骼标本,分离的上肢骨标本。
2.肩关节标本或模型,肘关节标本或模型,桡腕关节标本或模型。
3.多媒体课件。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上肢诸骨的位置、数量、形状。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2。
(1)锁 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左右各1块,横向S形长骨。
(2)肩胛骨――位于胸廓后上部,左右各1块,三角形扁骨。
(3)肱 骨――位于上臂,左右各1块,长骨。
(4)尺 骨――前臂内侧,左右各1块,长骨。
(5)桡 骨――前臂外侧,左右各1块,长骨。
(6)手 骨――分为腕骨,左右各8块,均为短骨;掌骨,左右各5块,均为长骨;指骨,左右各14块,均为长骨。
2.观察上肢骨主要骨性标志观察
(1)锁骨
锁骨的内侧端叫胸骨端;锁骨的外侧端叫肩峰端。胸骨端与肩峰端都有关节面。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52。
(2)肩胛骨
肩胛骨后面的一条横行向外上方的隆起,叫肩胛冈。肩胛冈将肩胛骨背面分成上下两个窝,分别叫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向外侧伸延,其末端游离叫肩峰,其上内侧有一扁平关节面。肩胛骨的前面凹陷,叫肩胛下窝。肩胛骨的三个角分别称为上角、下角和外侧角。外侧角肥大并有一个浅窝叫关节盂。在关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叫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肩胛骨三个角的连线,构成三个缘,分别叫内侧缘、外侧缘和上缘。在上缘接近外侧角处有一屈指状的突起叫喙突。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53。
(3)肱骨
肱骨上端呈半球形的关节面叫肱骨头。肱骨头前下方的突起叫小结节;小结节外侧有一大的突起叫大结节。二者之间的沟叫结节间沟。大小结节都有一条向下的纵嵴,分别叫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肱骨体中部外侧有一粗糙的隆起叫三角肌粗隆。肱骨下端后面有一较大的窝叫鹰咀窝;前面有两个小窝,内侧叫冠突窝,外侧叫桡窝。下端两侧各有一个隆起,内侧大而明显叫内上髁;外侧的叫外上髁。在鹰嘴窝的下方有一个滑车状的关节面叫肱骨滑车。在滑车的外侧呈半球状的关节面叫肱骨小头。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54。
(4)尺骨
尺骨上端有一半月形凹陷,叫滑车切迹。滑车切迹上下两端有两个突起,上方的叫鹰嘴,下方的叫冠突。在冠突的外侧有一个凹陷的关节面叫桡骨切迹;在冠突的下方有一个粗糙的隆起叫尺骨粗隆。尺骨下端细小,呈圆柱形叫尺骨头。尺骨头的内后方有一向下的突起叫尺骨茎突;尺骨头下面和周围的关节面叫环状关节面。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55。
(5)桡骨
桡骨上端较小呈圆盘状叫桡骨小头。小头上面有一凹陷关节面叫桡骨小头凹,小头周缘的关节面叫环状关节面,小头的下方内侧有一粗糙隆起叫桡骨粗隆。桡骨下端肥大,近似立方形。在内侧有一小凹陷关节面,叫尺骨切迹,桡骨下端有一关节面叫腕关节面,在外侧有一向下的小突起叫桡骨茎突。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55。
(6)手骨
腕骨8块排列成为两排,近侧从桡侧往尺侧排列有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从桡侧往尺侧排列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其中舟骨、月骨、三角骨共同构成椭圆形的桡腕关节面。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6。
3.观察上肢主要关节
(1)观察肩关节
取肩关节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属典型的球窝关节。在关节囊的上部有喙肱韧带;在关节囊的前壁有盂肱韧带;横架于肩峰和喙突之间则有喙肩韧带。将关节囊剥离开,可见有一肌腱叫肱二头肌长头腱从结节间沟穿出;附着于关节盂周缘的结构叫关节盂唇。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58。
主要完成下列观察:
①在上肢骨上指出参加肩关节的关节面,在肩关节的标本或者模型上指出主要的辅助结构,并描述其主要作用。
②在小骨架上,并结合人体活动演示肩关节各方向的运动。
(2)观察肘关节
取肘关节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肘关节囊内包有三个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肱尺关节,属滑车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凹构成肱桡关节,属球窝关节;由桡骨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属圆柱关节。肘关节囊的外侧壁增厚形成桡侧副韧带,肘关节囊的内侧壁增厚则形成尺侧副韧带,包绕桡骨头的纤维环叫桡骨环状韧带。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59。
主要完成下列观察:
①在上肢骨上指出参加肘关节的关节面,在标本或者模型上指出主要的韧带,并描述其主要作用。
②在小骨架上,并结合人体活动演示肩关节的各方向的运动。
(3)观察桡腕关节(或称腕关节)
取桡腕关节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桡腕关节由桡骨的桡腕关节面和关节盘组成的关节窝与舟骨、月骨、三角骨共同组成的关节头构成。属于典型的椭圆关节。关节囊的外侧壁增厚形成腕桡侧副韧带,关节囊的内侧壁增厚形成腕尺侧副韧带,在关节囊的背侧增厚形成桡腕背侧韧带,关节囊的掌侧增厚形成桡腕掌侧韧带。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0。
主要完成下列观察:
①在上肢骨上指出参加桡腕关节的关节面,在标本或者模型上指出主要的韧带,并描述其主要作用。
②在小骨架上,并结合人体活动演示桡腕关节的各方向的运动。
【实验小结】
1.触摸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锁骨全长,肩胛骨下角、肩胛冈和肩峰,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豌豆骨,各掌骨和指骨。
2.上肢骨主要的关节面名称及其形状与肌肉韧带的附着点。
主要上肢骨
|
主要关节面
|
主要肌肉韧带附着点
|
锁 骨
|
锁骨端、肩峰端
|
——
|
肩胛骨
|
肩峰关节面、关节盂
|
肩胛冈、喙突、肩峰、盂下结节、盂上结节
|
肱 骨
|
肱骨头、肱骨滑车、肱骨小头
|
小结节、大结节、大结节嵴、小结节嵴、三角肌粗隆、内上髁、外上髁
|
桡 骨
|
桡骨小头凹、
桡骨环状关节面尺切迹、腕关节面
|
桡骨小头、桡骨粗隆、桡骨茎突
|
尺 骨
|
滑车切迹、桡骨切迹、尺骨环状关节面
|
鹰嘴、尺骨粗隆
|
手 骨
|
舟骨、月骨、三角骨共同构成腕关节头
|
——
|
3.上肢三大关节的关节面、主要辅助结构、运动
关节名称
|
关节组成
|
主要辅助结构
|
运动
|
肩关节
|
肱骨头、肩胛骨关节盂
|
喙肱韧带
盂肱韧带
喙肩韧带
关节唇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
屈、伸
内收、外展
水平屈、水平伸
内旋、外旋
环转
|
肘关节
|
肱尺关节:肱骨滑车、尺骨滑车切迹
肱桡关节:肱骨小头、桡骨头凹
桡尺近侧关节:桡骨环状关节面、尺骨桡切迹
|
桡侧副韧带
桡侧副韧带
桡骨环状韧带
|
屈、伸
内旋、外旋
|
桡腕关节
(腕关节)
|
桡腕关节面、软骨盘、舟、月、三角骨
|
腕桡侧副韧带 腕尺侧副韧带 桡腕背侧韧带 桡腕掌侧韧带 |
屈、伸
内收、外展
环转
|
【思考题】
1.上肢骨上主要关节面有哪些?
2.上肢骨上主要肌肉、韧带附着点有那些?
3.简述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组成。
4.演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运动。
实验三 下肢骨及其骨连结
【实验内容】
观察下肢诸骨的位置、形态、表面的主要骨性标志。观察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结构。
【实验目的】
1.指出下肢诸骨的位置和形态。
2.辨认髋骨、股骨、 髌骨、胫骨和腓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3.在活体上触摸到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4.指出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关节面、主要辅助结构,并能较熟练演示各关节的运动。
5.试用胶布或纸条代替各关节的韧带,并按每条韧带的起止点粘贴到标本或模型上。
【实验要求】
1.做好下肢骨内容的复习。
2.要以学生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
3.观察标本要与活体标志相结合。
4.复习下肢骨主要骨性标志(重点关节面)及其上肢骨连结教学重点内容。
5.教师指出重点观察的内容,示范,并引导学生观察标本或模型。
6.关节的运动与常见的体育动作相结合理解。
【实验教具】
1.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下肢骨标本或模型。
2.髋关节标本或模型,膝关节标本或模型,踝关节标本或模型。
3.多媒体课件。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下肢诸骨的位置、数量、形状。
(1)髋骨――在骨盆处观察,左右各1块,不规则骨。
(2)股骨――大腿处观察,左右各1块,长骨。
(3)髌骨――膝关节前方,左右各1块,栗形,籽骨。
(4)胫骨――小腿内侧,左右各1块,长骨。
(5)腓骨――小腿外侧,左右各1块,长骨。
(6)足骨――分为跗骨,左右各7块,均为短骨;跖骨,左右各5块,均为长骨;趾骨,左右各14块,均为长骨。
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2。
2.下肢骨主要骨性标志观察
(1)髋骨
髋骨中部外侧有一明显的深窝叫髋臼,它由髂骨、坐骨和耻骨3块骨骨化而成。位于髋骨前下方的大孔叫闭孔,由坐骨与耻骨围成。髂骨位于髋骨的上方,髂骨的上部为宽扁的骨板叫髂骨翼,翼的上方厚而粗糙的边缘叫髂嵴,嵴的前端终止于髂前上棘,其下方的骨突叫髂前下棘。髂骨翼外面粗糙而不平;内面凹陷而光滑叫髂窝,髂窝后方有一耳状形关节面叫耳状面,耳状面的后上方粗糙不平叫髂骨粗隆。坐骨位于髋臼的后下方,坐骨有一肥厚粗糙的隆起叫坐骨结节,坐骨结节的上方有一小的突起叫坐骨棘。坐骨棘上方的切迹,叫坐骨大大切迹;坐骨棘下方的切迹,叫坐骨小切迹。耻骨位于髋臼的前下方,耻骨上下骨支移行处的上缘有一突起叫耻骨结节,内侧有一粗糙的面叫耻骨联合面。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3。
(2)股骨
股骨上端有一球形的关节面叫股骨头,股骨头下方外侧有一较大的突起叫大转子;其内下方有一较小的突起叫小转子。大、小转之间前面由转子间线相连;后面由转子间嵴相连。股骨体后面有一纵嵴叫粗线,该粗线又分为内侧唇与外侧唇。两唇在股骨体中部接近,而在上下部分离。外侧唇向上延续为粗糙部叫臀肌粗隆。股骨下端左右膨大并向后弯曲,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前面相连成滑车形的骨面叫髌面,两髁后面有一深窝叫髁间窝。内侧髁的内侧面和外侧髁的外侧面,各有一小隆起,分别叫内上髁和外上髁。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4。
(3)髌骨:髌骨前面粗糙,后面有一光滑的关节面。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5。
(4)胫骨
胫骨上端膨大,两侧突出的部分,分别叫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面有一光滑的关节面,两关节面之间有一隆起,叫髁间隆起。上端前面与骨体相连处有一粗糙的隆起,叫胫骨粗隆。胫骨骨干呈三菱柱状。胫骨下端膨大,内侧向下有一突起叫内踝,内踝的外侧的关节面叫内踝关节面,外侧有一三角形的切迹叫腓骨切迹,下端下面有一关节面叫下关节面,与内踝关节面形成一体。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6。
(5)腓骨
腓骨上端肥大叫腓骨头。腓骨下端膨大叫外踝,它的内侧面有一关节面叫外踝关节面。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6。
(6)足骨
取串连的足骨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跟骨位于足的最后部,它的后端突出,跟结节。距骨位于跟骨上方,距骨体上面和两侧组成距骨滑车关节面。介于距骨头与三个楔骨之间的骨是舟骨,其内侧面的隆起,叫舟骨粗隆图。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66。
3.下肢主要关节观察
(1)观察髋关节
取髋关节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髋关节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属典型的球窝关节。关节囊的前壁增厚形成一呈人字形的韧带叫髂股韧带,关节囊的前内侧壁形成的韧带叫耻股韧带,关节囊的后壁形成的韧带叫坐股韧带。将关节囊剥离,可见髋臼周缘附着一环行的结构叫髋臼唇,股骨头顶端则有股骨头韧带与髋臼相连。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72-73
主要完成下列观察:
①在下肢骨上指出参加髋关节的关节面,在标本或者模型上指出主要的辅助结构,并描述其主要作用。
②在小骨架上,并结合人体活动演示髋关节的各方向的运动。
(2)观察膝关节
取膝关节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膝关节由股骨和胫骨内外侧髁相应的关节面与髌骨后面的关节面构成,属椭圆滑车关节。在关节囊的前壁有股四头肌肌腱参与形成髌韧带,关节囊内侧壁增厚形成胫侧副韧带,关节囊外侧壁增厚形成腓侧副韧带。将关节囊剥离,可明显见到的结构有:
①在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上,分别有半月形的软骨板叫半月板。仔细观察,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
②有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连接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髁间隆起。
③有翼状形滑膜皱襞和滑膜囊填充关节腔和肌腱与骨面之间。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73-75。
主要完成下列几项观察:
a.在下肢骨上指出参加膝关节的关节面,在标本或者模型上指出主要的辅助结构,并描述其主要作用。
b.在小骨架上,并结合人体活动演示膝关节的各方向的运动。
(3)观察踝关节
取踝关节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踝关节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和腓骨的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属滑车关节。在关节囊内侧壁增厚形成的韧带叫三角韧带,从内踝到距、跟、舟三骨的内侧;关节囊外侧壁增厚形成的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分别从外踝到距骨前面、距骨后面和跟骨外侧。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73-75。
主要完成下列观察:
①在下肢骨上指出参加踝关节的关节面,在标本或者模型上指出主要的辅助结构,并描述其主要作用。
②在小骨架上,并结合人体活动演示踝关节的各方向的运动。
【实验小结】
1.活体触摸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髂嵴全长,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外踝,跟结节。
2.下肢骨主要的关节面名称及其形状与肌肉韧带的附着点
主要下肢骨
|
主要关节面
|
主要肌肉韧带附着点
|
髋 骨 |
髋臼、耳状面、耻骨联合
|
髂嵴、髂窝、髂前下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
|
股 骨 |
股骨头、髌面、内、外侧髁下关节面
|
大转子、小转子、内侧唇、外侧唇、臀肌粗隆、内上髁、外上髁
|
髌 骨 |
髌骨关节面
|
——
|
胫 骨 |
内、外侧髁上关节面、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
胫骨粗隆、内踝
|
腓 骨 |
外踝关节面
|
腓骨头、外踝
|
足 骨 |
距骨滑车关节面
|
跟结节
|
3.下肢三大关节的关节面、主要辅助结构、运动
关节名称
|
关节面
|
主要辅助结构
|
运动
|
髋关节
|
股骨头、髋臼
|
髋臼唇
髂股韧带
坐骨韧带
尺骨韧带
股骨头韧带
|
屈、伸
内收、外展
水平屈、伸
内旋、外旋
环转
|
膝关节
|
股胫关节面:股骨下端、胫骨上端 髌骨关节面:股骨髌面、髌骨关节面 |
交叉韧带等
半月板
翼状皱襞
|
屈、伸
内旋、外旋
|
踝关节
|
距骨滑车 、胫骨下关节面 内踝关节面、腓骨外踝关节面 |
三角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距腓后韧带 |
屈、伸
外翻、内翻
|
【思考题】
1.下肢骨上主要关节面有哪些?
2.下肢骨上主要肌肉、韧带附着点有那些?
3.简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
4.演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运动。
实验四 中轴骨及其骨连结
【实验内容】
观察躯干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观察躯干骨的连结。
【实验目的】
1.在人体全身骨骼模型上,指出躯干骨的分类、位置和形态。
2.在分离的躯干骨标本或模型上,认得椎骨、胸骨、肋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3.能在活体上触摸到躯干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4.在人体全身骨骼模型上,对照标本或模型,能说出躯干骨的连结和韧带的作用。
5.能在活体上触摸到躯干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实验要求】
1.学生做好躯干骨内容的复习。
2.要以学生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
3.观察标本要与活体标志相结合。
4.学生复习躯干骨主要骨性标志(重点关节面)及其躯干骨连结教学重点内容。
5.教师启发躯干骨连结中观察的内容,示范和引导学生观察标本或模型。学生自己动手翻看标本。
6.脊柱、胸廓的运动与常见的体育动作、呼吸运动相结合理解。
【实验教具】
1.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中轴骨标本或模型,中轴骨标本或模型。
2.多媒体课件。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躯干骨的位置、数量、形状。
取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学生主要观察下列骨的位置、数量、形状。
(1)椎骨――位于脊柱,真椎24块,1块骶骨,1块尾骨,均为不规则骨。
(2)肋骨――位于胸廓,左右各12块,条形扁骨。
(3)胸骨――位于胸廓前部正中,1块,扁骨。
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79-83。
2.中轴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1)椎骨
椎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成人共计26块。除个别椎骨外,每块椎骨都有一个椎体、一个椎弓、一个椎孔、七个突起(包括四个上关节突、两个横突、一个棘突)。
颈椎共7块,其横突上都有横突孔,第一颈椎呈环状也叫寰椎,无椎体与棘突;第二颈椎椎体上部有齿突;颈椎椎体小,多数棘突末端有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较大,椎体与横突上均有肋凹,棘突呈斜向后下方。
腰椎椎体较比胸椎椎体大,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79-82。
(2)肋骨
肋骨分为三部分:肋骨体、胸骨端、椎体端。椎体端上有肋头(上有肋凹)、肋颈、肋结节(上有肋凹);肋体下沿内侧面有肋沟。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83。
(3)胸骨
胸骨分为三部分:胸骨柄、胸骨体、剑突。在胸骨柄上缘中部和两侧分别有颈静脉切迹、锁切迹;胸骨体两侧面有肋切迹。胸骨柄、体交界处为胸骨角。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83。
3.躯干骨的连结
取人体全身骨架模型观察,可见颅骨与脊柱是借枕骨髁与寰椎上关节面构成寰枕关节,属椭圆形关节。当脊柱固定时,头的运动就是绕此关节进行的。肋骨的后端与胸椎相连结构成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肋骨的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相连结。胸廓的上提与下降运动(呼吸运动)就是绕上述关节进行的。
取脊柱正中矢状切面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椎骨的椎体与椎体之间借椎间盘相连,椎间盘共23块,由外周的纤维环与中间的髓核构成,主要具有连接、缓冲、增加运动幅度等功能。在椎间盘和椎体的前面和椎管的前壁,分别有纵行的长韧带相连,前者叫前纵韧带,从枕骨至骶骨;后者叫后纵韧带,从第二颈椎至骶管。横突间有横突间韧带,棘突间有棘间韧带。相邻椎骨的关节突则构成关节突关节。脊柱绕关节突关节进行各种运动。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84-86。
4.脊柱的整体观
取串连的脊柱标本和骨架,从前、后面观,脊柱全长为一直线,侧面观,可见脊柱全长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弯、胸弯、腰弯和骶弯。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88。
5.胸廓的组成和形态
取人体骨架观察,可见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与肋软骨、及1块胸骨连结而成。其形态是一呈前后稍扁的圆锥体,上口小、下口大。图参见《运动解剖学》P91。
【实验小结】
1.活体触摸躯干骨的主要体表标志:全部椎骨棘突,第7颈椎棘突(低头时最明显)、胸骨角、肋体。
2.颈椎、胸椎、腰椎的主要区别简表。
名 称 |
椎体
|
横突
|
棘突
|
关节面(方位)
|
颈 椎 |
较小
|
有孔
|
末端分叉
|
近似水平位
|
胸 椎 |
较大
|
有肋凹
|
细长、斜向后下
|
近似额状位
|
腰 椎 |
肥大
|
细
|
宽短、水平后伸
|
近似矢状位
|
【思考题】
1. 颈椎、胸椎与腰椎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2.简述椎间盘的位置、结构与主要功能。
3.简述躯干骨的连接类型
实验五 运动上肢、下肢、躯干各关节的主要肌肉
【实验内容】
观察四肢肌和躯干肌的主要肌肉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肌肉模型辨认四肢和躯干的主要肌肉,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胸大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并在活体上验证它们的功能,掌握其锻炼方法。
【实验器材】
人体全身层次肌肉模型、人体全身肌肉模型。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躯干主要肌肉
1、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的浅层,观察其起止点,纤维走行方向,分析其功能。
2、斜方肌:位于项背部浅层,一侧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对合起来似斜方形。在肌肉模型辨认斜方肌上、中、下3部的起止点。分析斜方肌功能,并举例其锻炼方法。
3、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胸部的后外侧皮下,为三角形扁肌。观察该肌肉的起止点,分析此肌的功能,举例其锻炼方法。
4、胸大肌:位于胸廓的前上部皮下,为扇形扁肌,观察胸大肌3部的起止点,分析胸大肌功能,并举例其锻炼方法。
5、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被腹直肌鞘包裹。将腹直肌鞘翻开,可观察到此肌的全长有3~4个横行腱划。观察其起止点,分析其功能,举例其锻炼方法。
(二)上肢主要肌肉
1、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为三角形的多羽状肌。观察其前、中、后3部的起点及纤维方向,分析其功能,举例其锻炼方法。
2、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面皮下,观察其长、短头的起点和止点,分析其功能,举例锻炼方法。
3、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皮下,观察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的起止点,分析其功能,举例锻炼方法。
(三)下肢主要肌肉
1、缝匠肌:人体中最长的肌肉之一,位于大腿前面,上端起于髂前上棘,向下延续至膝关节内侧,跨过大腿前面并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内侧面。分析其功能,举例锻炼方法。
2、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缝匠肌下面,是人体最发达的肌肉,包括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最长,起于髂前下棘,4个头在股骨体中下部合并为一体,移行为肌腱,包绕髌骨并向下止于胫骨粗隆。分析其功能,举例锻炼方法。
3、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找到其起止点,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在小腿中部合并移行为强大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分析其功能,举例锻炼方法。
【实验小结】
在实验报告纸上分别绘制上述各肌肉的大概轮廓图。
实验六 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实验内容】
1.观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组成、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2.观察胃粘膜、小肠绒毛、肺呼吸部、肾单位的结构。
【实验目的】
1.认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各器官连接顺序。
2.明确胃、十二指肠、肝、胰、咽、喉、肺、肾等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3.在标本或模型上指出并识记胃粘膜、小肠绒毛、肝小叶、肺呼吸部和肾单位的结构。
【实验要求】
1.熟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器官名称,大致形态。
2.以学生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的方法。
【实验教具】
1.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标本及模型。
2.小肠绒毛、胃壁层次、肝、肝小叶、胰和十二指肠、肺、肺内支气管的分支、肺小叶、肾冠状切面、肾单位等标本及模型。
3.多媒体课件。
【实验步骤与方法】
1.消化系统
重点观察消化系统组成、器官间的连接、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等内容。 实验中同学们主要完成下列几项观察:
(1)恒牙、乳牙的数量、分类、基本结构。图见《运动解剖学》180。
(2)舌的分部、舌乳头分类、舌内肌的排列状况。图见《运动解剖学》182。
(3)咽的位置、分段及其与鼻、口、喉的位置关系。图见《运动解剖学》183。
(4)食管的三个狭窄及其与咽、胃的连接。图见《运动解剖学》183-184。
(5)胃的分部、皱襞、胃小凹、肌层的排列方向。图见《运动解剖学》185-186。
(6)小肠的分段、十二指肠大乳头、环状皱襞、小肠绒毛、肠系膜。图见《运动解剖学》186-187。
小肠是人体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分析其原因主要为:
① 长度长――小肠5至7米,食物在其中得以充分的与消化液混合被分解,并得到充分的吸收。
② 面积大――小肠长度长,本身的吸收面积大就大,加之还有环状皱襞与小肠绒毛进一步增加了吸收面积。
③ 有吸收的结构――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具有吸收三大营养物质功能,毛细淋巴管具有吸收部分脂肪的功能。
④ 消化液丰富――胆汁、胰液进入小肠、小肠腺分泌的肠液,它们共同分解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
(7)大肠的结肠带、结肠袋、脂肪垂、盲肠及回盲瓣、阑尾。图见《运动解剖学》188。
(8)肝脏的分叶、肝门出入结构、肝小叶的构成。图见《运动解剖学》189-190。
(9)胰腺的形态、分部。图见《运动解剖学》191。
2.呼吸系统
重点观察呼吸系统组成、器官间的连接、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等内容。 实验中同学们主要完成下列几项观察:
(1)鼻分部及结构、鼻旁窦位置及其开口、嗅区位置。图见《运动解剖学》193-194。
(2)喉的构造、声襞的位置。图见《运动解剖学》195-196。
(3)气管的分叉、支气管树的分支。图见《运动解剖学》196。
(4)肺的分部、肺小叶及其肺泡。图见《运动解剖学》199。
3.泌尿系统
重点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器官间的连接、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等内容。主要完成下列几项观察:
(1)肾大体结构:肾皮质、肾柱、肾髓质(冠状面)。
(2)肾微细结构:肾小体、肾小管。图见《运动解剖学》203-204。
(3)输尿管与肾和膀胱的连接、三个狭窄。图见《运动解剖学》208。
(4)膀胱的分部、膀胱三角。图见《运动解剖学》209-210 。
【实验小结】
1.重点观察各系统中功能比较重要器官的位置、结构特点。
2.注意将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原理的应用。
【思考题】
1.为什么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2.在肾脏的大体结构与微细结构中主要观察什么内容?
实验七 心血管系统
【实验内容】
1.观察脉管系统的组成。
2.观察心脏的形态、分部、位置以及各心腔的结构。
3.观察动脉和静脉在分支、结构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实验目的】
1.掌握心脏各房、室主要结构、出入心脏的大血管、心传导系统构成。
2.熟悉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部;体循环静脉三大静脉系及其主要属支。
【实验要求】
1.复习教材相关内容。
2.以学生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的方法。
【实验教具】
1.心标本、模型,全身血管分布模型,淋巴系统模型。
2.多媒体课件。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中主要完成下列几项观察:
1.观察脉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器官组成。
2.观察心脏
(1)心脏位置、形态
心脏是一个中空性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纵隔内,三分之二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三分之一在正中线右侧。心脏形似倒置的圆锥体,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头。在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冠状沟,前室间沟与后室间沟。冠状沟是心房与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前、后室间沟内有左、右冠状动脉与心脏的静脉通过,心脏的静脉汇聚于冠状窦,开口于右心房。图见《运动解剖学》228-229。
(2)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
心底由左、右心房组成,由房间隔分开,朝向右后上方;心室由室间隔分为左心室和右心室,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在右心房上、下部,分别有上、下腔静脉口;在左心房后壁两侧各有二个肺静脉口;右心室出口为肺动脉口,左心室出口为主动脉口。
心房与心室借房室口相通,房室口周缘分别有二尖瓣、三尖瓣,房室瓣形似三角形,瓣膜的游离缘借腱索连于室壁乳头肌上。主动脉口与肺动脉口周缘均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为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动脉瓣形似袋状,开口朝向动脉远端。图见《运动解剖学》230。
通过对心脏的观察,了解到心脏内的瓣膜、腱索和乳头肌等保证血液在心脏定向流动:
以右半心为例,当心室收缩时,由于血液的推动使三尖瓣互相对合,封闭房室口,由于乳头肌的收缩,睷索的牵拉,使瓣膜刚好闭合而不致翻向心房,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当心室舒张时,由于肺动脉内的血液挤压,使肺动脉瓣关闭,从而防止肺动脉内的血液逆流回右心室。
(3)心壁结构与心传导系统
心壁结构分为三层: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房室瓣与动脉瓣均由心内膜突出形成;心肌层中心房为二层,心室为三层,其中左心室最厚,心房肌与心室肌互相不连续;心外膜是心包的浆膜层的脏层。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等,由特殊的心肌细胞分化形成。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下,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深面,房室束行于室间隔内,其分支进入心室肌。图见《运动解剖学》231-232。
3.观察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4.观察体循环静脉三大静脉系统的主要属支及其搜集范围。图见《运动解剖学》244-245。
(1)心静脉系――搜集心脏静脉血液的静脉系,主要由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汇集于冠状窦,开口于右心房。
(2)上腔静脉系――搜集头颈、上肢、胸部静脉汇合形成,搜集这些部位的静脉血回心。
(3)下腔静脉系――搜集腹部、盆部、下肢静脉汇合形成,搜集这些部位的静脉血回心。
【实验小结】
1.注意观察心脏内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的相互联系
2.注意观察动脉血管分支的对称性
【思考题】
1.为什么血液在心脏内可以定向流动?
2.体循环静脉三大静脉系统搜集的范围是什么?
实验八 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路
【实验内容】
1.观察眼球、耳
2.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3.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分支、分布。
【实验目的】
1.了解眼球的构造、耳的组成
2.观察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神经结构的形态、位置。
3.观察周围神经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实验要求】
1.学生对神经系统基本内容熟悉。
2.以学生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的方法。
【实验教具】
1.眼球模型、耳模型、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模型。
2.多媒体课件。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眼球的结构
2、观察前庭蜗器的结构
3.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包括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六部分,其中延髓、脑桥、中脑构成脑干。实验中主要观察下列结构。
(1)脑干
观察的主要内容为:延髓、脑桥和中脑的位置、脑神经、大脑脚、菱形窝、锥体等结构。图见《运动解剖学》283。
(2)间脑、小脑、大脑
观察的主要内容为:间脑、小脑的位置;大脑、小脑皮质、髓质、神经核团的分布;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横回、楔叶、舌回的位置。图见《运动解剖学》299-300。
(3)脊髓
观察的主要内容为:颈膨大、腰膨大、马尾、前角、后角、侧角等结构。图见《运动解剖学》273-274。
4.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观察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三部分,了解各神经的主要分支及分布。
(1)脊神经
观察的主要内容为:前根、后根、脊神经、脊神经节;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主要分支及其分布。图见《运动解剖学》256-262。
(2)观察脑神经
结合脑神经挂图、脑干的模型,观察脑神经与脑的连接、脑神经的主要分布器官。图见《运动解剖学》264。
(3)观察自主神经(或称植物性神经)
观察自主神经模型,确定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的位置,并观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器官。图见《运动解剖学》269。
【实验小结】
1.观察眼球、前庭蜗器的结构
2.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时注意需观察的结构位置准确
4.神经丛的组成、主要分支、分布
名称
|
组成
|
主要分支、分布
|
颈丛
|
颈1-4 |
膈神经――膈肌 |
臂丛
|
颈5-8、胸1部分 |
正中神经――前臂多数肌肉 尺神经――前臂少数肌肉 腋神经――三角肌 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肱肌 桡神经――肱三头肌 |
腰丛
|
胸12部分、腰1-3、 腰4部分 |
股神经――股四头肌 闭孔神经――大腿内侧肌肉 |
骶丛
|
腰4部分、腰5、 骶1-5、尾1 |
臀下神经――臀大肌 坐骨神经――大腿后面、小腿、脚的肌肉 |
【思考题】
<>第七条眼球和前庭蜗器的组成?
<>第八条中枢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贺振泉主编.《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2004年2月第1版,自编教材
参考书:
1、郭光文主编.《人体解剖彩色图谱》,2001年2月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2、七年制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可参考《Human Anatomy》(贺振泉主编,自编教材)。
考核方式
实验考试,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