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体格检查
实验内容:
1、体姿检查:观察直立位姿势是否正常,脊柱形状有无变形,胸廓形状有无异常,腿形是正常、O形、X形,足弓是正常、扁平足、弓形足,并记录。
2、测量体重、身高、坐高、胸围和呼吸差、肩宽、骨盆宽,四肢围度和长度,并记录。
3、测定安静时的血压、心率、肺活量、体温。
4、30秒20次蹲起实验,做完后测量恢复期第1、2、3min的心率和血压,每分钟的前10秒测心率,后50秒测血压并记录。
5、15秒原地快跑实验,当跑完15s后立即让受试者连续测量3次肺活量,每次间隔时间为15s(含吹气时间),记录各次结果。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测量,学会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基本评价指标的测定,学会如何初步评价体质与健康。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测量,学会采用常规指标对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反应进行监控和评价。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
序号 |
设备名称 |
每组应配台件数 |
现有台件数 |
1 |
血压计 |
1 |
15 |
2 |
听诊器 |
1 |
15 |
3 |
肺活量仪 |
1 |
2 |
4 |
皮尺 |
1 |
10 |
5 |
温度计 |
1 |
10 |
6 |
身高体重计 |
1 |
2 |
实验二 急救止血、包扎方法、心肺复苏术
实验内容:七种止血方法,绷带包扎方法,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操作。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七种止血方法,绷带包扎的基本要领和包扎技术,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操作方法。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
序号 |
设备名称 |
每组应配台件数 |
现有台件数 |
1 |
止血带 |
1 |
6 |
2 |
绷带 |
1 |
10 |
3 |
心肺复苏人体模型 |
1 |
6 |
(一)止血的操作方法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熟悉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体表位置并能准确定位,熟练掌握操作指压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
2 实验原理
利用止血带、指压法和加垫屈肢法来压迫出血部位的血管和表浅动脉临时止血救命。
3 实验器材
卷轴绷带、三角巾、橡皮止血带、医用橡皮膏、剪刀。
4 实验内容
4.1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体表定位和指压止血法
4.1.1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耳屏前方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向颞骨面。此法用于同侧头额、欺部的临时止血。
4.1.2颌外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下颌角前约1.5cm处,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在下颌骨上。此法用于I司侧面部出血的临时止血。
4.1.3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外缘,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向后内正对第一肋骨压迫。此法用于同侧肩部和上臂出血的临时止血。
4.1.4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使患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将该动脉压迫于肱骨上。此法用于同侧前臂出血的临时止血。
4.1.5指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第一指节根部两侧,用拇、食指相对夹住。此法用于手指出血的临时止血。
4.1.6股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腹殷沟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两手拇指重叠(或用掌根),压迫该动脉于耻
骨上支。此法用于同侧大腿、小腿出血的临时止血。
4.1.7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
用两手的拇指或一手的拇、食指分别按压在内踝与跟骨问和足背横纹的中点。此法用于同侧足部出血的临时止血。
4.2止血带止血法
4.2.1、橡皮管止血带止血法
先在要用止血带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垫好,将止血带的一端留出一部分并用一手的食、中指夹住靠在垫上,另一手将止血带适当拉紧拉长,绕肢体2~3圈(压在留出的那一部分止血带上)后,将剩余端夹在食、中指问拉出即可。
4.2.2紧扎止血带止血法
在伤口处用绷带、三角巾等勒紧止血,其中第一圈绕扎为衬垫,第二、三圈分别压在前一圈的上面并适当勒紧,然后打结。以上两种方法常用于四肢动脉出血的临时止血。
5 注意事项
2.l、用指压止血法时一定要找准表浅动脉压迫点的位置。
2.2用止血带止血法时,止血带要绑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并要在肢体周围垫上软布后再扎止血带。
2.3上止血带的最长时间不宜超过3 h。上肢每隔30 rain、下肢每隔1h须放松一次止血带,放松时间约2~3 rain并暂时改用压迫止血法。
5.4上了止血带后要留明显的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部位、放松止血带的时间和重上止血带的时间等。
5.5无论用哪种方法进行临时止血后,都应将伤员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二)包扎的操作方法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绷带、三角巾包扎的基本要领和包扎技术。
2实验原理
利用绷带与三角巾对创伤部位起覆盖、固定和保护作用。
3 实验器材
普通卷轴绷带、三角巾、医用橡皮膏、剪刀等。
4 实验内容
4.1绷带包扎法
4.1.1环形包扎法
此法适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细均匀的部位,也用于其他绷带包扎法的开始和结束。包扎时将绷带带头斜放于包扎处,用一手拇指压住,将卷带环绕包扎一圈后,再将斜放的带头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环绕包扎,后一圈覆盖前一圈,包扎3~4圈即可。
4.1.2螺旋形包扎法
此法适用于包扎上臂、大腿等肢体粗细差不多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将卷带向上斜行缠绕,后一圈覆盖前一圈1/2到2/3即可。
4.1.3反折螺旋形包扎法
此法适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等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用一拇指压住卷带上缘,将其上缘反折(注意要避开伤处)并压住前一圈的1/2到2/3,每圈的折线应互相平行。
4.1.4 “8”字形包扎法
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有两种方法:
(1)从关节中心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斜行缠绕,一圈绕关节的 上方,一圈绕关节的下方,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包扎 时每圈压住前一圈的l/2到2/3,最后在关节的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结束。
(2)从关节下方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来回做“8”字形缠绕并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
4.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依三角形命名,有顶角、底角、斜边和底边等名称。
4.2.1手部包扎法
三角巾平铺,患手手掌向下,指尖对三角巾的顶角,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然后将三角巾的顶角向上反折,再将两底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
4.2.2足部包扎法
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4.2.3头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的底边置于前额,顶角朝向头后正中,然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在枕后交叉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
4.2.4大悬臂带
适用于除肱骨与锁骨骨折以外的上肢损伤。将三角巾顶角放在伤肢的肘后,一底角置于健侧的肩上,肘关节屈曲,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将下方的底角上折,包住前臂,在颈后与上方底角打结,最后把肘后的顶角折向前面,用橡皮膏或别针固定。
4.2.5小悬臂带
此法适用于锁骨和肱骨骨折。将三角巾叠成四横指宽的宽带,其中央置于伤肢前臂的下l/3处,两端在颈后打结。
5 注意事项
5.1包扎时动作要熟练、柔和、松紧适中。
5.2包扎时应使伤员处于舒适的体位,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的位置。
5.3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可用胶布或打结固定,但结不能打在伤口上。
5.4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三)心肺复苏术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术,并能熟练进行单人、双人操作。
2 实验原理
在某些意外情况下,人体发生心跳、呼吸突然中止后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后4-6min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呼吸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挽救生命。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为徒手操作,在许多场合下这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
3 实验器材
心肺复苏模拟人、无菌纱布、酒清棉球、镊子等。
4 实验步骤
4.1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听心肺复苏模拟人的使用讲解,熟悉并明确使用方法。
4.2人工呼吸术:
在畅通呼吸道后要立即判断病人有无呼吸,抢救者将脸贴近病人的口鼻,感受有无气息进出,同时眼睛侧视病人胸部,观察其有无起伏。若都无反应则说明病人没有呼吸,要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将病人放置成复苏体位,即病人仰卧,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用仰头举颌法开放病人气道: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角处,抬起下颌,在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和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操作时用按于病人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病人的口(要将病人的口全部包住,若条件许可可先用一块无菌纱布盖住病人的口),快而深地向病人口内吹气,直至病人胸部上抬。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放松捏鼻的手指,以便病人从鼻孔出气,轻轻抬起头部,眼观病人胸部,同时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人工呼吸。每次收入的气量约为800—l 200 mL,注意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器的提示与评价。
4.3心脏复苏术
在判断病人没有脉搏后,就应立即准备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抢救者应快速找到按压的部位:首先以食指、中指并拢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滑移,在两侧助弓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剑突处),以此作为定位标志,然后将食指和中指的两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将手掌根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使手指不要接触胸壁,抢救者双臂应伸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的频率为60一80次/min,对于成年病人按压深度为3—4cm。
4.4单人与双人心肺复苏术
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15次胸外心脏按压,即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是2:15,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专业医务人员赶到。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此法要求两人必须协调配合,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5:l或4:1。
5 注意事项
5.1注意找到准确的心脏位置,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特别是肘关节要伸直),不要左、右摆动,双手要重叠放置,按压后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可离开胸骨定位点。
5.2开放气道行仰头举颌法时,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颌下软组织,也不要使颈过伸。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否则易造成胃大量充气,吹气时间不能过长。
5.3注意节奏与二人配合比例,按压与吹气要交叉进行。
6实验作业要求
6.1每人须完成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术。
6.2完成实验报告(包括评价)。
实验三 运动损伤的常用治疗方法
实验内容:运动损伤常用的红外线疗法、拔罐疗法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运动损伤的常用治疗方法。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
序号 |
设备名称 |
每组应配台件数 |
现有台件数 |
1 |
红外线治疗仪 |
1 |
8 |
2 |
真空拔罐器 |
1 |
20 |
(一)红外线辐射器治疗
1、红外线辐射器治疗操作常规
(1)伤病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2)接通电源,预热5分钟,然后将TDP辐射器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
(3)辐射器距离治疗部位30cm左右,以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
(4)每次辐射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2、注意事项
(1)注意照射部位皮肤的变化,一旦皮肤呈暗红色即为烫伤的先兆,必须及时处理,或延长照射距离,或者暂时停止治疗。
(2)机器要接好地线。
3、适应症
适应于亚急性和慢性运动损伤,延迟愈合的伤口,创伤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拔罐疗法
1、准备工作:施术前准备好真空火罐、凡士林、消炎膏、纱布和胶布等。
2、操作程序
(1)检查体位是否适当,对应拔部位有无妨碍。
(2)根据部位大小选用适宜的罐体。
(3)拔罐时间为10-20分钟。
(4)起罐时用一手指轻按住罐旁的皮肤,使空气透进罐内,罐即落下。
(5)拔罐后皮肤如有损伤,或起泡可涂上消炎药膏,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防止感染。
3、注意事项
(1)患者体位要舒适,根据部位选用大小不同口径的罐体,注意选择肌肉较丰满,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罐体脱落。
(2)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3)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4、适应症
拔罐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痹症(腰腿痛、肩背痛),胃肠道疾患(胃痛、腹痛),肺部疾患(咳嗽、哮喘)。
实验四 按摩的基本手法
实验内容:按摩基本手法练习。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正确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体会手法的功力,即持久、用力均匀和深透。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
序号 |
设备名称 |
每组应配件数 |
现有件数 |
1 |
按摩床 |
1 |
10 |
各种按摩基本手法练习
1、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
2、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
3、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法。
4、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锥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揉捏法。
5、搓法: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
6、按法:用指、拿、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
7、摩法: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
8、拍击法: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
9、抖法: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
10、运拉法: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
11、拿法: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
12、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环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此为滚法。
13、刮法: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的手法为刮法。
14、掐法:用手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切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的手法为掐法。
15、弹筋法: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为弹筋法。
16、拨法:用双手的拇指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的手法为拨法。
17、理筋法: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的手法为理筋法。
实验五 穴位按摩
实验内容:常用穴位取穴方法及穴位功能。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取穴方法,熟悉常用穴位的功能。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
序号 |
设备名称 |
每组应配台件数 |
现有台件数 |
1 |
按摩床 |
1 |
6 |
2 |
人体经络模型 |
1 |
10 |
3 |
穴位挂图 |
1 |
4 |
使用取穴方法,找到上下肢常用穴位
1、取穴
穴位在人体都有—定的位置,疗效的好坏与取穴准确关系非常密切,正确取穴需掌握专门的方法。
方法之一骨度量法:是将人体各部分分为若干等份法。每一等份作为1寸,又叫“分寸折量法”。
方法之二指量法:又称“指寸按”,是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准,进行取穴的方法。
2、常用穴位
表5-5 头面部常用穴位
穴 位 |
位 置 |
主 治 |
百会 印堂 人中 太阳 攒竹 鱼腰 丝竹空 晴明 承泣 四白 风池 |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 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眉内侧端凹陷中 眉毛中点 眉外侧端 目内眦内上方凹陷中(攒竹下3分) 眼眶下缘上方目正视,瞳孔正下7分 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凹陷处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耳垂 |
昏厥、头痛、眩晕、失眠 头痛、眩晕、失眠、鼻炎 休克、中暑、昏迷、腰扭伤 感冒、头痛、眼疾 近视、前头痛、面瘫 眼疾 斜视、结膜炎、头痛、面瘫 近视、斜视、结膜炎 近视、目赤肿痛 眼疾、头痛、面瘫 感冒、眩晕、失眠、颈肩痛 |
表5-7 下肢的常用穴位
穴 位 |
位 置 |
主 治 |
环跳
承扶
风市
血海 伏兔
委中
膝眼 阳陵泉 足三里 承山 悬钟 昆仑 太溪 涌泉 |
臂裂上端与股骨大转子尖连线的外侧1/3与内2/3交界处 臂横纹线中点
立正,两手下垂腿外侧,中指尖所触处 正坐屈膝,股骨内上髁上2寸 髌骨上缘6寸,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 窝横纹中点
屈膝、髌韧带内侧凹陷中 屈膝,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寸 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 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 外踝最突出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内踝最突出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足底正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处 |
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
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股二头肌痉挛 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无力
膝痛、尿血 下肢瘫痪、麻痹、疼痛
急性腰扭伤、膝痛、坐骨神经痛 膝软、膝痛 膝痛、下肢麻木、无力 腹痛、腹泻、呕吐、便秘 腓肠肌痉挛、腰腿痛、足跟痛 踝扭伤、落枕 踝关节病症、腰背痛、头痛 眩晕、失眠、踝痛、足跟痛 中暑、昏迷、足底抽筋 |
表5-8 腰背部常用穴位
穴 位 |
位 置 |
主 治 |
大椎 天宗
肩井 肺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
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肩胛冈下缘正中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 1/3与下2/3交界处 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 第3、第4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第2、第3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第4、第5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第4、第5腰椎棘突间 |
感冒、发热、中暑、项背部疼痛 肩胛部麻木、疼痛、落枕
肩背部疼痛、手臂不举 咳嗽、哮喘、背部软组织劳损 胃痛、消化不良、呕吐、慢性腹泻 腰腿痛、泌尿系统疾病 腰痛、腰扭伤、腹泻、便秘 腰痛、下肢麻痹 |
表5-9 上肢的常用穴位
穴 位 |
位 置 |
主 治 |
肩隅 曲池
手三里 扭伤
外关 内关 合谷
后溪 落枕 十宣 |
肩峰外下方,举臂凹陷处 屈肘90°,肘横纹尽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曲池穴下2寸 屈肘,掌心向内,曲池与腕背横纹中点连线上1/4与下3/4交界处 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间 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靠第2掌骨体中点 握拳,第5掌骨头后,掌横纹尽尖处 手背,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5分十指尖端,距指甲1分 |
肩臂痛、肩周炎 手臂疼痛、麻木、无力
上肢酸痛、麻痹、腹痛、腹泻 急性腰扭伤
感冒发热、落枕、上肢痛 昏迷、上腹痛、胸痛、恶心 感冒、头痛、发热、牙痛、中暑 落枕、急性腰扭伤 落枕、手指麻木、咽喉痛 中暑、昏迷、休克 |
3、体验运动前、中、后按摩操作方法与时间。
4、腕、肘、肩、腰、膝、踝各大关节以及肌肉、韧带和骨骼的损伤症状、典型症状、诊断方法和处理方法。
5、注意事项:按摩操作时要清洁手,指甲要剪短,手指不带饰物,注意体位与姿势。
实验六 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及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及检查方法。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症状、诊断要点,熟悉其体征,初步掌握各种损伤体征的检查方法。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
序号 |
设备名称 |
每组应配台件数 |
现有台件数 |
1 |
按摩床 |
1 |
10 |
2 |
运动创伤学挂图 |
1 |
4 |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下肢运动损伤的症状、诊断要点,熟悉其体征,初步掌握损伤的检查方法。
2、实验器材
诊断床,皮尺,量角器,有关解剖学、运动创伤学的挂图等。
3、实验内容
3.1、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侧搬分离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微屈(25○~30○),检查者一手握住并固定患者小腿下端,另一手放在患膝外侧,被动使膝关节外翻,若膝内侧疼痛则为内侧韧带扭伤;如内侧关节间隙有开口感,膝外翻活动异常为阳性,提示膝内侧副韧带断裂。也可用同样的原理使膝内翻来检查膝外侧副韧带损伤。
艾氏磨研试验:患者俯卧,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屈曲90○,检查者双手握脚,然后用膝部压住患者股后,双手握踝将小腿向上牵拉并向内、外旋转小腿,引起疼痛为阳性,提示膝关节韧带损伤。
3.2十字韧带断裂
抽屉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90○,检查者坐于床边以臀部压住患足,双手握住胫骨上端用力前拉、后推,双侧对比,如有异常前后错动则为阳性。胫骨上端有异常向前移动,提示前十字韧带断裂;若胫骨上端有异常向后移动,提示后十字韧带断裂。
3.3半月板损伤
艾氏磨研试验:患者俯卧,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屈曲90。,检查者双手握脚,用力向下挤压并向内、外旋转,引起膝内疼痛为阳性,提示半月板损伤。
麦氏试验:患者仰卧,患肢充分屈膝、屈髋,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肢足部,另一手扶在膝上,使小腿外展外旋,然后缓缓伸直膝关节,若内侧关节间隙有疼痛与响声即为阳性,提示内侧半月板损伤。反之,则为外侧半月板损伤。
3.4、髌骨劳损
髌骨软骨摩擦试验:用手掌按压患者髌骨,嘱患者屈伸膝关节或上下、左右错动髌骨,,若有疼痛或粗糙的摩擦音、摩擦感为阳性,提示髌骨软骨病。
单足半蹲试验:嘱患者单足支撑,逐渐下蹲,出现膝痛膝软为阳性,提示髌骨周围腱止装置损伤或髌骨软骨病。
抗阻伸膝试验:检查者一手在患膝后方托住大腿,另一手握患肢踝前方并给小腿于一定阻力,令患肢由屈曲到逐渐伸直并对抗阻力,膝伸至110○~150○之间出现疼痛为阳性。
3.5、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
强迫内翻试验:.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肢小腿下部并固定,另一手握患足外侧将踝关节内翻。若外侧疼痛,踝关节无异常活动,提示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若两侧对比,距上关节外侧“开口”增大,出现异常的内翻活动,则提示距腓前韧带或跟腓韧带同时断裂。
抽屉试验:检查者一手握患肢小腿下部,另一手握足跟,使距骨向前或向后错动。两踝对比,若患侧活动范围较大为阳性,提示踝关节外侧韧带完全断裂。
3.6、踝关节内侧韧带扭伤
强迫外翻试验: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肢小腿下部并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足内侧将踝关节外翻。若出现踝关节内侧疼痛,无关节不稳,提示内侧三角韧带扭伤;若伴有关节不稳,出现异常外翻活动,提示三角韧带断裂。
抽屉试验:检查者一手握患肢小腿下部,另一手握足跟,使距骨向前或向后错动。两踝对比,若患侧活动范围较大为阳性,提示踝关节内侧韧带完全断裂。
3.7、跟腱断裂
捏小腿三头肌试验:检查者用手捏患肢小腿三头肌肌腹,若踝关节无跖屈活动则为阳性,提示跟腱完全断裂。
4、注意事项
4.1、检查时要严肃认真,科学严谨,检查体位、姿势、动作要按要求进行。
4.2、操作动作力求准确、规范、协调,用力和缓,切忌粗暴。
4.3、检查时充分裸露伤部,便于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