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教学建设 > 人才培养创新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思想
日期:2021-10-06 15:57:16  浏览量:270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高水平民办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道路,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育部教材〔20206 号)等文件精神,以及《南昌理工学院 四五发展规划》等要求,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刻认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迫切要求,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培养目标,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建立健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四新要求,进一步树立我校专业办学服务于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以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为核心,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和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为根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模式、拓展成才路径,全面构建面向地方区域发展需要、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培养理念、培养定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有机统一,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学校航天科教,兴我中华的办学宗旨,围绕守正创新、强化内涵、彰显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贯彻学校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更多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育人作用;以智启人,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以体育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以美化人,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以劳塑人,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全教育、劳动教育、体育、美育和健康教育,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体能素质,融合劳动与专业教育,提高劳动素养,提升艺术与审美水平。

(二)坚持思政育人,深化思政教育改革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深入挖掘优秀思政资源,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加强四史课程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打造思政+”通识品牌课程、思政+”专业示范课程,通过融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手段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环节,构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四维度聚力、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新格局。

(三)坚持产出导向,找准专业培养定位

基于成果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瞄准国家、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依据学科专业优势,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行业最新从业标准为参考依据,广泛征集高校同行、用人单位、校友等意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形成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多层监控反馈环改进体系,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发展需要,强化合作育人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展质量评价,共同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实现协同育人。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落实实验、集中实践(实训)、实习、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理工科类专业集中实践与课内实践合计学分(学时)不得少于总学分(学时)的 35%,人文社科类专业集中实践与课内实践合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 25%,艺体类不得少于总学分(学时)的 50%。在守住实践课程设置底线的基础上,鼓励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设置,进一步加大实验课程建设力度,增强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内容。

(四)坚持以本为本,优化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深入贯彻以本为本的理念,构建通、融、专、跨位一体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优化通识教育,进一步充实强化价值引领的通识教育课程;融通学科平台,进一步夯实融通宽口径大类培养的学科平台课程,在一、二年级设置覆盖相近专业的共享学科平台课程,凡属于同一大类培养的专业,原则上打通第一及第二学年课程;强化专业教育,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

整合和建设力度;拓展跨学科能力,进一步深入构建跨学科交叉课程或实践,促进适合个性发展的拓展课程或实践课程。

(五)坚持四新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坚持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四新建设,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引入到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探索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将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融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须开设涵盖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创新创业学 6 个,其中 2 个学分为创新创业理论,4 个学分通过学科专业竞赛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成;通过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奖励学分等方式,依托大学生科技园及创新创业学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六)坚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识课增加美育学分,要求学生在教育部艺术审美类课程中限选至少 2 分,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全面提高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