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定位
日期:2011-11-01 00:17:30  浏览量:1448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定位

一、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特别是要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品德、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从江西省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看,体育学院各专业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着力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不同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入学生源基础,实事求是地准确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要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教改精神的中学教师;社会服务与管理专业要紧跟市场,培养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体育专业要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以培养教学应用型人才和社会体育服务型人才为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以培养教学训练等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

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就可以根据“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总目标,结合自身特点细化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突出专业特色。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就应该反映出专业的特色。

二、培养模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人才培养既要考虑各专业的特点,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个性培养。教育部要求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通过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课程类型、课程方向和水平,使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模块既能适应一部分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能保证大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就业能力与社会适应发展能力。

    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模式要多样化。制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改革,体现不同类别专业培养目标、规格、途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特色,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各专业应该根据实际科学定位,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体育院校对普招类专业、单招类专业及挂靠高水平运动队应该突出专业特点,要合理确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考核评价标准与办法,真正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施教,杜绝“一刀切”现象。对部分优秀学生,经本人申请,可实行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制。允许学生修读本专业外的其他专业,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修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第二学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正确处理宽口径、厚基础与强专业的关系。其中要特别重视发挥学科基础课程的桥梁作用。设置学科基础课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发展方向。根据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同类专业小打通,同一系内相对打通的办法设置学科基础课。前期实行按学科培养,打好宽厚基础;后期构建不同类别、层次的专业方向模块,实行强专业基础、宽专业方向口径的教育模式。对于具有相同学科基础的专业,选取涉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课程,按学科方向设置学科课程平台。前期尝试按学科平台统一组织教学,后期再按方向或专业分流培养。不论是哪种培养模式,都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学科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立足江西,面向基层,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本科教育为重点,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体育专业人才。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教法研究为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建设,突出重点,特色鲜明,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改变师资队伍、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场馆、实验室建设,确立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主动适应江西经济发展及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的特点,加快培养速度和培养规模,及时满足我国社会体育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把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体育科学文化素质,熟练地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从事体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科学研究及体育社会指导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把公共课的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的健康标准能够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充分利用学院优越的体育场、馆资源和多专项师资资源,建立多学科、多门类的体育教学平台,构筑为不同身体基础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成才的“立交桥”,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位置,面向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小学体育教师,业余少体校教练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