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动态
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
日期:2012-11-11 21:00:37  浏览量:2016

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

人生逆境十有八九,真正在生活中一帆风顺的人是很少的,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常常都会碰到各种厄运和灾难。当变故出现时,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并伴随着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的人在困难挫折中不仅不会被压倒,而且会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和勇气,将它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但是也有些人遇到困难挫折就会失去信心,就会打退堂鼓,甚至被困难挫折打倒。在生活中如此,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是如此。因此,正确分析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挫折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指的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它是人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不同的人对待相同事件的挫折体验是存在着差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待相同的事件的挫折感也会随着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心理挫折不仅具有个体间差异,而且具有情境性差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也是具有个体和情境性差异的,它是个可变数,是可以通过教育、锻炼等方式将其降低到最低程度,甚至避免。笔者从多年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来看,多数毕业生的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现将常见的就业心理挫折表现予以梳理归纳如下:

  1.盲目自信。有些毕业生自我认识不准确,自认为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因而盲目自信,择业目标定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而与就业现状之间产生极大的落差。这样的毕业生倘若在就业中受挫,情绪则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苦、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

  2.自卑畏怯。有些毕业生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总是觉得技不如人,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就业成功的大敌,也是心理挫折的主要原因,必须努力加以克服。

  3.焦虑急躁。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在就业时,引起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又条件不错的单位;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这些焦虑情绪使毕业生精神负担沉重、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同时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和无所适从。

  4.抑郁冷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屡屡遭受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状。这种心态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宜的。

  5.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一味地依赖学校、依赖亲戚朋友。

  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主动参加“双选会”,不是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而是坐等学校提供面试机会,或是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甚至幻想着拿点钱买个职位等,这种心态也是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6.保守心理。有的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的长处及特色,毫无斗志,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有的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其实走出去前景会更广阔。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当代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挫折的成因分析

  1.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首先是国际形势所趋。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至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至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另外,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等,不仅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2)高校因素。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但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需求,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的问题,职业发展教育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心理健康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就业指导的相关人员大多还仅凭过去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将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特别是如何在就业中面对压力、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更是缺乏。

  (3)家庭因素。从家庭期望来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予的

  期望值过高。虽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但是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并没有下降,都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在这种期望值下,如果花费数万元接受高等教育,而到头来连一份维持温饱的工作都难以谋到的话,尽管这种现状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然而大部分的家长和大学生还是会感到不可理解和不能接受,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挫折。

  2.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心理挫折的产生,不仅与外在客观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内在主观因素的作用。毕业生心理挫折的产生主要与下列几种主观因素有关:

  (1)青年期特有的心理特点。大学毕业生一般是在22周岁左右,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年,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多幻想、好冲动,同时,部分毕业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定,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步,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生活体验也存在差别,每个毕业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求职择业中就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是无欲无求、养尊处优,父母早已将其物质生活想到并安排妥当,在感情上也是关怀备至,造成大部分独生子女以我独尊,对他人漠不关心,而且他们中绝大部分没经历过挫折教育,意志力相对薄弱,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都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如果这种负担和阴影没有及时得到化解,难免让其产生挫折心理。

  (3)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社会了解不多,因而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大多凭借着书本的条条框框去生搬硬套,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一旦个人的目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实现时,便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积极探索应对就业心理挫折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的状况,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化解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产生的恐惧、厌烦,甚至违法犯罪、轻生等现象,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使其顺利就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主要问题。

  1.政府调控,拓宽渠道,促进和谐就业。

  我国目前的就业体制,有利于拓宽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也相应地加大。当政府把求职的自主权送到大学生手中,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他们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和各种信息的刺激,反而感到无所适从,不由自主地会产生就业的危机感、恐惧感,甚至是挫折感。那么为了能为大学生提供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主管部门一要尽快消除不利于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二要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预防就业过程中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出现,以便为更多的大学生能顺利就业提供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再者,就业形势要受控于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供给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据测算,如果GDP增长率保持在7%~8%,每年就可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就业空间。因此,面对大学生就业难,政府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确保新增一定规模的就业机会;二是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市场就能增加就业岗位85万个;三是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多半是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多,且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鼓励个人自主创业。

  2.以人为本,正确指导,加强挫折教育。

  首先,高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不例外。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这也要求高校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正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样,大学生因遭遇求职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我们给予人文关怀。如果高校就业工作者能时时刻刻给毕业生关心、关怀、帮助和指导,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给予求职帮助、分析失败之处,鼓励他们坚强面对,也许很多让人痛心的悲剧就可以避免。这也告诉我们,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后期,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次求职仍未果的毕业生,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化解心理矛盾,顺利就业。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虽然,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一部分高校还勇于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然而,大都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个环节。笔者认为职业发展教育必须从新生入手,给予全程化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努力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企业,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并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社会竞争。从而使大学生在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下,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再次,高校要全面有效地开展“挫折教育”。高校除了给予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外,有必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专门在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就业挫折教育的内容。现在高校基本上都建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为高校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调适心理、学会应对。二是在后期就业指导中,增加法律法规教育,树立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心理,以及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与敬仰,引导学生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态面对一切挫折。

  3.调整观念,完善自我,提高受挫能力。

  (1)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2007年有495万,2008年则增至559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毕业生应牢固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树立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的观念,树立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的观念。在就业过程中要学会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选择;要学会正确排除就业心理挫折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铁饭碗、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强化就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再者,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换句话说,大学生只有正视就业压力,并将这种压力变成动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正视就业形势,导致心理过度焦躁不安,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会埋没大学生的潜能,给就业带来额外的困难。所以,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毕业生减少就业过程中受挫的前提条件。此外,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还应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以及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应树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2)正确认识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一,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每个毕业生在就业中都会遇到。如果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就会惊慌失措、痛苦绝望;如果有了正确的挫折观,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坚韧不拔,敢于挑战,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大学毕业生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逐步完善自我。第二,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一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利、自然界的力量等外在的因素;二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如果毕业生把就业失败的原因一概归因于外部,自然不能对行为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面对挫折时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和束手无策,从而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但是,把失败的原因统统归结于个人的努力不够,过多地责备自己,也是不客观的,同样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的责任,有效地改善挫折处境。所以,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第三,坦然面对挫折。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抱怨是没有用的,必须及时调整自我心态,坦然地面对挫折。毕业生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经过就业的挫折,才能更加成熟,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和受挫心理。

  毕业生常常出现焦虑不安、自卑、不满等心理失衡状态,特别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例如,可以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放松心情,舒缓不良情绪。心理暗示法。有些时候,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是鼓励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好办法。如,对着镜子跟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行!”等等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松弛练习法。也叫放松练习,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上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可帮助人们减轻和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见效迅速。自我慰藉法。也叫自我辩解。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注意力转移法。有些时候,当不良情绪产生时,可以设法使自己寻找一个新的刺激,激活大脑中新的兴奋中心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使不良

  情绪逐渐消失。如,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心情。适度宣泄法。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消除不良情绪的最简单方式莫过于“宣泄”。方法是向朋友或老师倾诉,一吐为快,甚至可以大哭一场,求得安慰、疏导和同情。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是无破坏性的宣泄。

  (4)适时调整就业心态,避免或减少受挫。

  尽管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毕业生适时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成功择业并非遥不可及。

  第一,认识自我,捕捉机遇。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善于抓住机遇,这样才能保证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同时,毕业生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第二,有的放矢,不要盲从。为数不少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为增加成功率,不管工作单位和岗位是否适合自己,一律采取大撒网的方式投递简历,但往往收效甚微。建议毕业生们要增加求职的成功率,最需要做的不是盲目地乱投简历,而是应该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知己,就是客观认识和评估自己的优缺点和个人能力,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知彼,就是要对面临的就业形势和职业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并深入了解应聘的工作单位和具体岗位,审视求职岗位和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否吻合。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求职准备,提高成功率。第三,调整定位,从低做起。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客观现实,期望一开始就脱颖而出,这非但不实际,反而会人为增加求职难度,错过就业的黄金时间段,让求职道路越走越坎坷。因此毕业生应避免理想主义,矫正浮躁的心态,根据自身的水平现状,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抓住眼前的机遇,从低做起,采取分步进程实现自己的理想。第四,摆脱依赖,树立自信。部分毕业生由于从小备受呵护和宠爱,缺乏独立意识和社会锻炼,在求职过程中,潜意识里仍把自己当成学生,尚未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过分依赖老师和家长,主动择业意识很差,在择业过程中十分被动。因此,毕业生要主动培养与社会接轨的能力,锻炼自我营销能力,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和敢于竞争的勇气。家长和学校也应该对

  他们进行更多的挫折教育,通过实习、见习等途径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断奶”,摆脱依赖,树立自信。

  总之,就业是检验高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关乎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大事,而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教育也将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用积极、务实的心态帮助毕业生更好地看清形势,选准职业目标,提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协助更多的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达到人岗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实现人才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双赢。